盛夏的豔陽在頭頂閃耀,樹林裡飛鳥、知了和草蟲熱情的嗚叫,探勘隊員們滿身汗水穿梭低海拔的山嶺,偶爾站上展望良好的置高點,或經過水源清澈的溪流。林間的溫度相較水泥柏油築成的市區是涼快了些,但也常因樹林茂密阻檔空氣流動而悶熱不已。
探勘計劃的目標要規劃一條串連桃、竹、苗、台中的長距離綠道。我因而跟著走訪許多未舖設水泥、柏油的山徑林道。有生命的路,隨處有成長中的植物、錯縱的樹根以及層疊的枯枝落葉。踩在沙沙做響的枯葉上,我開始思考這與一般隔絕生命的水泥、柏油路面有什麼不同。當枯老的枝葉離開提供養份的植物,掉落至土地上,就是不同進化方式的開始。顏色由鮮豔轉成深褐色,舊的逐漸被新的覆蓋,與土地上的菌類、微生物持續進行分解的化學作用,最後,落葉變成土地的一部份,為生長其上的植物提供最重要也最基礎的養份。原來,生命終究要回歸土地,禮運大同篇裡面講到”老有所終”,就是指這個吧。讓生命不斷延續的方式,就是一切順暢循環。從嫩芽到茁壯,經歷最璀璨的開花期,結果繁衍,衰老枯萎,回到土地。
老,只是生命延續的一部份。枯萎與腐朽都會變成能量的提供者,成為生命的底蘊。

我有幸在探勘與訪談的過程,接觸為小地方奮鬥的大人物,聽他們的故事。這些人物當中,不乏退休之後投入社區發展的長者、離開都市的工作回到家鄉的壯年人、剛畢業離開學校的年輕工作者,甚至利用暑期工讀、實習加入在地經營團隊的學生。雖然在不同的地方,為不同的社區努力,但他們有共同的想法”我得為自已的土地努力”、”既然沒人要做這些事,那就我來做”、”這是我們的根,不能讓他斷掉”。或許就這一股捨我其誰的念頭以及永續土地美好的夢想,讓他們堅持為家鄉的一棟老房、一塊土地、一條小溪、一座小山而付出並貢獻自已。他們讓我看到那股讓老舊事物昇華,成為底蘊,成為能量的新把戲。能親自聽這些為小地方付出心力的大人物分享心路歷程與故事,是我參與勞動探勘踏查最大的收獲。

綠道能提供的,不僅是享受身邊的樹林景緻。腳下的樹根落葉都是值得學習的導師,靜靜地,走踏其間,向落葉學習歸根,把歲月編織的老物活化,我們也能讓土地上的美好延續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延伸閱讀:
我們的島/步道心革命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