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空的邊界 – 馬克縱走

MIN_3621馬那邦(Manapan),山容壯麗之意,位於苗栗縣大湖鄉和泰安鄉交界。曾是漢人、日人、原住民爭奪與捍衛之地。馬那邦山登頂的過程,可見兩處紀念碑,以紀念當年在戰役犧牲的先民。

MIN_2487馬那邦山古戰場紀念碑。

MIN_2515位於馬那邦山頂的馬拉邦戰役紀念碑。

MIN_3629現年七十五歲,坪林土生土長的徐善森先生,帶我們探尋踏查這段山徑,沿途並解說古道上的故事。徐大哥小時候聽母親說過日本軍隊用大砲攻打原住民的事。前幾年因協助鎮公所整理鎮誌,開始投入大克山的歷史研究,

移動的邊界 – 隘勇線

MIN_3647早期以山的稜線、河流、土牛溝劃定蕃界。清朝時期漢人為了爭奪土地、開墾,開始設立隘路、官隘。日治時期為了取得高山地區的資源、理蕃,促使隘勇線前進。尤其二戰時期,製作火藥、電影工業需要大量樟腦,而樟腦的代價就是血。這條會移動的邊界,由無數先民的鮮血趨動著、前進著。

minnazoo_Manapang_road_1600日治時期的隘勇線,多取視野良好的制高點、沿稜線設置。因路線會不斷推進,只設簡易式寮舍。為了提高機動性,也會設置吊橋以便跨越溪谷。最重要的是通電鐵絲網與防禦用的地雷。

走在隘勇線上

MIN_3642馬克縱走的路線,是典型的稜線置高點隘勇線。由馬拉邦山,沿著稜線往南,經由司令山、大克山至白布帆。此區域自清代即為漢人與泰雅族爭奪的領地。日治時期,為了討伐不屈服的泰雅族北勢群原住民,甚至在山勢陡峭的馬那邦山築起隘勇線,設山砲陣地。

_MIN29161874年因牡丹事件之故,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,轉為積極治理台灣,實施「開山撫番」開發東西部越嶺道。

MIN_3646

為了朝廷長遠利益及控制權,劉銘傳率近萬名官兵進攻東勢角番。當年劉銘傳曾站上大克山置高點,指揮戰局。

MIN_3630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的林爽文事件,領袖林爽文曾從此地路過,躲避清兵追緝。

MIN_3644採「五年理蕃計畫」強硬武力震壓的佐久間總督,也曾在馬那邦戰役期間,站上大克山。

MIN_3643由司令山(蘇魯山)往大克山的方向,有一處岩壁,留有當年日軍為方便運補通行,在山壁上挖鑿石洞,舖設木棧道的石孔遺跡。

IMG_6991木質棧道取岩壁腰繞,約莫百公尺,徐大哥小時候曾見過,可惜棧道年久失修早已不復存,只剩岩壁上的孔洞。

MIN_2490軍營遺址是這段隘勇線的見證。據徐大哥考查資料,從馬拉邦山一直到白布帆,沿途多處設有大大小小監督所、分遣所與隘寮。

MIN_2492日軍軍營砌石駁坎遺址,想像當年曾是戒備森嚴,圍滿鐵絲網的軍事重地。

IMG_7062由大克山下白布帆,經過一處寬大平坦處。此地曾是日軍的砲陣地。但大砲早已消失,而砲陣地已被懸崖邊的雜草掩蓋。

置高視野,展望極佳

_MIN3089馬克縱走沿途稜線多處擁有良好視野

MIN_2520馬那邦山海拔1406公尺,有展望極佳的一等三角點,往南方可置高俯看大安溪沿岸泰雅部落。

IMG_6975往西可遙望東勢、后里、鯉魚潭、關刀山

MIN_3656.jpg往東可遙望從雪山主峰綿延到大霸尖山的聖稜線。往北則可展望鹿場大山、加里山。

IMG_7013大克山置高俯看大安溪

地勢險峻,易守難攻

MIN_2555馬克縱走沿線大安溪一側,多處路段位於絕壁邊緣

MIN_2572俯看士林部落

IMG_7046置高俯看大安溪

危險峭壁,艱困難行

MIN_2598路線處稜線之上,多處需拉繩通過

IMG_6995大克山山勢陡峭,許多將近垂直的地形

IMG_7001尤其接近大克山頂,山勢越陡。

IMG_7027通過未落地的懸空鋁梯

IMG_7030七十五歲的徐大哥身手矯健,一路在前引路,通過困難地形。

人煙稀少倒木多

MIN_2532除了沿途許多陡峭地形,需爬上爬下通過。另因走的人少,倒木多,不時需要爬越或下鑽。

MIN_2563IMG_7050

特殊地景

MIN_2601梅園石壁,一面45度,另一面將近垂直90度,原先是整片的岩壁。九二一大地震造成斷層,必需先下切再上爬通過。

MIN_2616通過梅園石壁,回頭可見被震開的石壁斷層。

MIN_2500石門原是一塊巨石,因地殼運動將大石一分為二。

MIN_2496僅可一人通過,是特殊地景也是天然屏障。

IMG_6987當年許多戰事的目地,就為了取得樟樹。而今日,能在山上再見到這麼巨大的樟樹,深感慶幸。

IMG_6982嫩枝有倒勾,粗藤有刺,黃藤是山路上令人頭痛的植物,這整面的黃藤牆,需小心通過。黃藤雖然令人卻步,卻也是早期漢人上入山的目的。”漢人入山,抽藤、釣鹿、製板、熬腦、採樵…”。因有利可圖,不惜踏入蕃界。

IMG_7067通過大克山之後,一路下坡,看到橫跨大安溪的白布帆大橋,這段路程即將抵達終點。

MIN_2493昔日爭奪領地的煙硝早已隨著歲月消逝,現今的馬那邦山已成了著名的賞楓、雲海地點。

minnazoo_Manapang_map2_1600謝謝徐大哥,努力挖掘這段山徑上的歷史事蹟,一路用近百年前的故事,帶領我們走過這條移動的邊界。

minnazoo_Manapang_map1_1600

馬克縱走對一般遊客來說頗有難度,單趟就要花個一天,沿途爬上爬下甚耗體力,需做好充足的體能準備。相較之下,馬那邦山,一等三角點,絕佳視野登頂和賞楓紅的行程只要幾個小時,一般遊客都能享受到。一面整理資料一面欣賞網友的馬那邦山遊記,看到好天氣的聖稜線展望,實在非常誘人。

先前參加了幾場台三線自然步道系列論壇,從講者們的精采分享中,讓我對古道、隘勇線有更多認識。本篇記錄就現學現賣,上述隘勇線的內容,多是徐如林、鄭安睎老師與徐善森大哥於講座中分享內容的精簡版,以下附上論壇精采的完整直播回顧:

老路新生的想像—漫談古道與鐵道二三事 – 直播回顧 /徐如林│古庭維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mitrail/videos/1595823993839687/

移動的邊界—隘勇線的歷史變遷 – 直播回顧 / 鄭安睎│徐善森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mitrail/videos/1611985438890209/

 

內山腳,臺三線不遠的浪漫 自然步道系列論壇

https://www.tmitrail.org.tw/blog/1099

延伸閱讀:

從「開山撫番」到「理蕃」:樟腦產業與隘勇線的演變 / 林一宏

https://goo.gl/e5gtxn

尋找臺灣草根英雄林爽文 / 張凱惠

http://think.folklore.tw/posts/3105

從番界政策看臺中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(1761-1901)/ 林聖蓉

https://goo.gl/QWj77T

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(0439)馬那邦山

http://www.tonyhuang39.com/tony0439/tony0439.html

漫步十二月楓紅,馬拉邦山古戰場

https://goo.gl/UFEMy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