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西小鎮,位於龍潭與橫山中間,鳳山溪與牛欄河匯流處。
家的對面就是山與田
四週山稜環繞,是處士地肥沃的盆地。
由於鎮上有許多小溪支流,早期由於交通需求,蓋了許多石拱橋。(圖片翻攝自牛欄河畔59期)
科技人化身文史記錄工作者
原先從事科技產業的羅功奇,為了傳承家裡經營八十多年的老麵店而返鄉。後因對於石拱橋的獨特情感,開始田野調查,尋找、記錄被荒煙漫草掩蓋的拱橋。才發現,小小的關西居然有超過三十座石拱橋。
後來,為了保留關西的環境,不讓外環道從田野中間切過關西,與許多關心環境的伙伴,一起用積極社區營造的實際行動,與政治人物溝通。
新舊兩代並列的東安古橋,從橋下仰望由一塊塊以石頭堆疊,加入糯米、紅糖、石灰粘著的老橋墩。橋下的牛欄河在水泥化整治前,有滿滿的魚蝦,是功奇大哥小時候學會游泳的地方。
渡南古道的另一頭的南山大橋,橋面是現代化柏油路面,從側面才看的到由砌石堆疊而成的橋墩。
編輯樸實內容有料的”牛欄河畔”,由致力挖掘關西文化歷史的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發行,是一本讓本地及外地民眾認識、了解關西的優質刊物。
活化頹傾老私塾,藝術文化新平台
羅屋書院是座百年三合院,在關西天主堂落成之前,是當地傳授知識陶冶人文素養的私塾,此一時彼一時,因後代陸續往大都市遷居。百年古厝就像守著家園的老人,孤零零地坐在田邊。完工至今百年的羅屋書院,外牆的一磚一瓦都是故事



羅屋書院早先扮演私塾的角色,除了透過老師傳道授業,建築內部的雕飾、書法都別有含意。進入書院,看的、聽的、摸的、坐的,都經過細心雕琢。無形中,對於美學與素養都有潛移默化的功效


羅仕龍大哥原本與家人定居台北,也有穩定的工作,因為不捨祖傳的古厝日漸凋零,在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的伙伴們鼓勵,以及老婆的支持下,毅然決然放下台北的生活與工作,回到自已的根源,投入羅屋書院的修繕與活化。將老屋的部份空間開放成民宿,讓旅客能透過生活,感受老屋之美。
仕龍大哥不想把焦點只放在祖傳的羅屋書院,更希望與大家分享擁有豐富文化與在地特色的關西。他與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關西藝術小鎮發展協會,透過劇團表演、音樂、美術、小旅行,推廣關西。
兩個協會一個主打深耕一個努力活化,共同為關西發展努力
左起林育蓮、羅玉琴、羅功奇、繆美琴、羅仕龍。背景:羅屋書院
石店子冶茶49,藝術軟實力,廢棄鐵舖變身綠能屋
原先在金融界服務的賴傳莊大哥,厭倦了勢利複雜的商場,回歸家鄉過簡單生活。以陶藝師法自然,陶冶性情;以自然農法放任種植野茶,以僕實單純的生活展現信仰,石店子冶茶49,從外觀到內部,散發著濃濃的大自然冶性之美。
喝著賴大哥的野馬茶,聊著小店的過往,才知這間處處用心經營的精緻老屋,原先是牆壁傾倒破舊不堪的閒置打鐵舖。
一件件不像茶壺的陶藝品,細膩的訴說大自然獨特的美。慢慢喝、慢慢聊,一路點點滴滴的故事,非常值得細細感受與品味。
放慢生活步調,回歸踏實簡單。傳莊大哥店裡放的,用的,盡是老東西。他說:有情感的東西,就不必換新的!不追逐潮流的結果,讓他的累積了更多生活的情感。現代人追逐潮流、日常用品汰舊換新速度越來越快,難怪心思情緒越來越空虛。大哥回到關西生活,吃的少,用的少,用種茶當運動、與朋友共享。 身、心既充實又滿足。
文化薪傳為己任,石店子69有機書店,讓書去旅行
這不是陰暗堆滿灰塵的二手書店,而是經常舉辦藝文活動、讀書會、課程交流的活書店。除了任性的把文化薪傳重任往身上披,裡面歡迎大家帶自已的二手書來交換,讓書持續發芽。書店本身還是一座活體故事館,老古董家俱、老東西,還有驚人的可以走上去待很久的小閣樓。舖著塌塌米的閣樓,是你願意就可以與書堆窩很久的地方。
石店子69有機書店,結合推廣在地文化活動。店內販售的限量牛耕米,有個理念:
“用傳統的方式碾米,得花很多時間。卻讓你學會珍惜一粒米。"
關西小鎮的美,絕不只上述粗略提及的這些。
來到這裡,需要準備的東西不多,
最重要就一個字
慢
“關西”,用走的最美
如果你看不見關西的美,表示你還不夠慢。
67老街客棧
延伸閱讀:
關西石拱橋 / 羅功奇
浪漫台三線自然步道系列講座:
講者 / 陳紹忠、羅仕龍、羅功奇
相關連結: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