繼上回與屏東市聯絡處的教官、孩子們一起走訪恆春半島的女仍山,這回屏東聯絡處要帶高關懷的孩子們走訪位於恆春半島東邊的古道 – 阿朗壹。
遊覽車行駛在恆春半島,窗外一面是山一面是海。
解說員大哥一上車,就開始詳細、認真地介紹這處台灣僅存的無公路海岸。遊覽車也從海岸邊轉向山區,經由東西向的台九線,從西岸的台灣海峽,駛向東海岸與太平洋。
抵達阿朗壹古道北端的南田,在豔陽下踏上今天的海岸之路。
台東與屏東的交界 – 塔瓦溪口
再往前走沒多久,地景換成佈滿石頭的石礫海岸。
孩子們對於流汗、走路興趣缺缺,但拾起石頭拋向大海的這運動很來勁。教官們提高警覺,眼神緊盯著孩子著孩子興奮的舉動,絲毫不敢鬆懈。
一顆顆直徑十到二十公分不等的鵝卵石,在一波波潮水起伏中,發出低沉的滾石聲響。之前聽朋友描述,這聲音可以讓他發呆個下午。站在海岸邊,才真的為之陶醉。
大自然何其威猛,能同時滾動整個海岸的鵝卵石。
大自然何其美妙,千百年來在海灘上,演奏著浪與石礫的樂章。
這片石礫海岸的盡頭,是一段拔地而起的陡峭上坡,直上百餘公尺的觀音鼻。
走上觀音鼻,迎面而來是超展開的絕佳視野。
山腰的一處樹林,是阿朗壹古道少有綠蔭遮蔽的地方,我們在此躲避烈日享用午餐。對於這些活潑的國中生來說,手機、網路遊戲還是比天然景致更有吸引力,一坐下,視線就離不開手機。但是當我們再度起身,大自然就施展她的魔力,讓他們乖乖收起手機,專心面對眼前要走的路。
從觀音鼻的高繞處走下海岸
通過了高低落差最大的觀音鼻,地貌換成另一種風情。
不同於佈滿礫岸的鵝卵石,這裡是一顆顆座鎮在浪濤中的岩石組成的岩岬海岸。
唯一不變的景觀是隨海流漂流的塑膠垃圾
保麗龍、保特瓶全程都不缺。
走在佈滿巨大岩塊的海岸邊,多數人選擇走較平緩、安全的路線。幾位孩子走在平緩路段時顯得無精打采,到了這崎嶇的路段卻變得很有精神,即便教官有安全顧慮而顯得緊張,他們還是選擇要走那看起來難走、危險的路,只見他們靈活地在岩石中跳躍、上下前進。或許這就是他們和一般孩子不同的地方吧,遊走在看起來不好走、大家認為容易受傷的路上,反而很有活力。
岩岬地形結束,踏上平緩的沙灘,剛剛在岩石間走跳的神采奕奕立刻消失。
最後的一段路,教官拿出了事先準備的垃圾袋,要大家在海邊彎下腰,把破壞美麗海洋的垃圾撿起來。許多孩子原本就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,參加這辛苦的流汗曬太陽走路活動,最後竟然還要撿垃圾,那股不悅可想而知。但是教官、老師都一起彎腰動手了,孩子們無奈地跟著做起這倍感莫明的拾荒活動。
帶著滿身的汗水和一袋袋垃圾,我們抵達阿朗壹古道南端的旭海。
文泉教官讓大家圍在涼亭或坐或躺安靜下來,分享今天的心得。許多孩子到這一刻,才發現因為最後彎下腰,多流了一些汗撿起破壞大自然的垃圾,竟然有股莫明的成就感。
將近五個小時,接受國境之南的日曬、海風以及滿身汗水洗禮,走完這條歷史的道路阿朗壹。而教官們除了付出體力、勞力,更要把高度專注力放在這群孩子身上。這趟碧海藍天、風景絕佳的古道行,對教官們來說實際上是非常耗神的。但藉由冒險體驗教育,接受大自然一點一滴的薰陶,讓這群高關懷的孩子能漸漸步入正軌,就是教官們最欣慰的事吧!
走往停車場的路邊,有精緻的水泥浮雕壁畫,描述祖居於此的排灣族故事與牡丹社事件。邊走邊欣賞,就像走入時光隧道穿梭時空。就在一幅幅美麗的壁畫中,結束今天的阿朗壹之旅。








阿朗壹古道是琅嶠卑南道的其中一段。曾一度因公路開發而可能消失,幸由許多保育團體和有志人士努力抗爭,把道路開發計劃擋下,讓這道美麗的海岸得以保留。
由西部往阿朗壹,可走台一線往南到楓港,轉往台九線切過中央山脈,到台東縣的達仁,再轉南走台26線,到達阿朗壹古道北端起點 – 南田。
阿朗壹古道全程少有遮蔽,觀音鼻高繞的路段陡上爬升百餘公尺,想要一探這台灣最後一個高自然度的海岸,裝備與體能都要做好準備,才能盡情享受。
相關文章:
熱血柴山鐘乳洞
https://wp.me/p8IMlx-gD
熱血女仍山
https://wp.me/p8IMlx-aP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