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初,參加了今年的大專登山安全訓練。這是教育部連續辦理十七年的訓練活動。有鑑於學生會利用寒暑假期間,從事戶外活動,卻常因登山知能不足,導致意外發生。以往採消極禁止的方式,讓學生遠離危險。十七年前,由當時尚未退休的鳥教官提出計劃,希望藉由專業的訓練,正視安全問題。讓參與戶外活動的學生,能面對、認識危險,提升山難預防與處理能力與登山安全知能。在山野發生意外事件時,以正確的自救與求救技能即時處理,減低損害。
今年的訓練在南湖大山週邊場域舉開。出發當日一早在宜蘭高中集合。一個上午的始業式、長官致詞、活動說明之後,要做出發前最後的裝備檢整。約一百位學員,區分成有攀登高山經驗的進階與入門共八組。今年逮著機會,跟隨伍元和與天財教練帶領的甲一組。裝備整理一開始,伍老師先將他的背包清空,裝備一一陳列在地上。接著緩緩介紹他所攜帶的包括浪漫的厚厚幾本書等物品裝備,然後示範打包要領。即便學員們都有登山經驗,欣賞完老師不急不徐細細說明打包重點與要領之後,回到自已的背包前,一番忙亂讓背包重新思考,裝備檢整完畢。
接駁的巴士從宜蘭市區出發,漸漸遠離酷熱的平原,沿台七甲線往蘭陽溪上游駛去。今天的天氣很好,行經43K處連續彎路,有多處能俯瞰切開層疊群山,劃分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的蘭陽溪谷。司機大哥是來自台東的阿美族,言談間總不忘要安插原味的幽默笑話。就在頭髮、生命泉源、血液、潛水證照的話題間,抵達思源埡口。
思源登山口
埡口強勁的風勢帶來山下酷暑感受不到的涼意,下裝備、穿外套、上背包,我們在17:00,從思源登山口踏入710林道,循大甲溪上游的有勝溪上行。一出發,伍老師便告訴大家爬山的兩個重點:彈性、省力。大家對於這四個字雖摸不著頭緒,仍腳步邁開一個跟著一個前進。對於互不認識的同一隊人馬,教練出了第一道題目”領隊”。由隊員輪流擔任,並交付領隊重要任務,需以獻唱歌曲提振士氣。一首歌之後,領隊的責任上即刻上肩。隊員們不同的體能狀況、行進速度,路況、天候、人員掌握…全成了往前邁出每一步必需思考的事情。
教練也給大家帶隊速度技巧的提示,例如剛出發為了暖身,每小時休息的比例,暖身之後速度與休息的比例調整。雖有建議次數,但仍需視情況”彈性”調整。
狀況
天色漸暗,大家陸續在路邊的草叢發現一閃一閃的螢火蟲,顯示這裡遠離人湮,環境受到的污染較少。約莫19:00,十幾顆頭燈的的微光依然在林道的薄霧間行進。突然間,林間滴滴答答的聲響變得急促,突如其來的大雨,打亂了大家的陣腳,就在教練下令迫降的同時,又加了一道題目:隊員失溫。只見天財教練發抖著蜷縮在一旁,領隊與隊員們一陣兵荒馬亂。個人保暖、遮雨、迫降營地選擇、協助失溫隊員保暖、紮營…。由於隊員彼此不熟悉、默契尚未形成,好一陣子才讓七手八腳忙亂的聲音逐漸平息,搭好帳棚,安頓好自已的五臟六府。20:45,終於結束忙亂,大家圍坐在教練的帳棚內,以批鬥大會之名,行聊天打屁、自我介紹認識彼此、喝熱茶、吃點心之實。並對於稍早的緊急狀況,做回顧與檢討。
整裝要多久
人回到大自然裡,坐息就會跟著自然。隔天一早悠哉的早晨,約莫六點就有學員起床開始拜祭自已的肚子。領隊仍不習慣發號施令的指揮角色,遲遲未向隊員們下達時間點與整裝的指示。教練就這麼在旁靜靜等著…。
困難地形
整裝完畢,往林道繼續前進。8:00抵達710林道6.8k叉路。往雲稜山屋、南湖大山的大眾登山路線,要從這裡開始陡上爬升。短暫休息後,往林道續行,沒多久遇到一處崩塌地,領隊派出功擊手先上攀確認路線。不過,攻擊手背著大背包上攀確認路線的同時,後面的隊員依舊跟著上攀,山壁土石鬆軟,大小石塊不斷滑落,一群人在陡坡上全成了互相攻擊手。幾位隊員陸續使勁上攀之後,終於有隊員提議架設輔助繩索。雖然教練有時會提醒隊員注意,但大多還是還是讓學員們依自已的能力與經驗判斷與處理。
第一段崩壁通過後沒多久,遇到第二個困難地形 – 小溪溝。有了上一個困難地形的經驗,學員們現學現賣,這次大家卸下背包,讓功擊手先行探路,待命的隊員們趁機補充乾糧、水份,並觀察攻擊手探路的狀況,予以指示、討論。
將近十一點,林道的路徑逐漸轉為開闊,週邊有多處平坦地勢,隨處可見遺留在地的瓶罐與器具。老師介紹這是早年造林人員的工寮聚落。如今人湮罕至的地方,當年可能有上百人在此地工作、生活。此外,草叢中發現的化妝、保養品瓶罐、小玩具,可推測有眷屬在此同住。即便研究地上的遺跡與大家期待的攻山頭相距甚遠,這些約莫半世紀前的物品還是讓隊員們很好奇,紛紛跟著淘寶尋古起來。
在林子裡摸索近半個小時,天空不時飄下薄薄的霧雨,教練要大家把天幕搭起來,今天就在這裡紮營。架設天幕看似簡單的課題,也給這群彼此陌生的隊員一個考驗。從固定點的選擇、天幕高低位置,還有繩結使用,需要溝通、需要合作、需要默契。而這些,都需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慢慢培養。
下午的時間,教練將幾項理論課程授課權交給隊員。由於隊員們多有高山經驗,對於基礎理論也有概念,大家自已選定主題做分享。午餐後的悠閒讓大家昏昏欲睡,但由學員們輪流講授課程,穿插著聊天打屁與自身經驗案例,除了讓嚴肅的理論課輕鬆不少,也讓大家更深入討論每段不同的主題,更可檢視隊員們對內容的理解程度。對我來說,或許因為接觸山林時間晚,也沒受過登山社的訓練,這些年紀小我二十歲的隊員們所分享的知識內容,豐富程度讓我既驚訝又佩服。尤其提到環境、保育的議題,大家突然睜亮了眼有默契地甦醒過來,希望能為環境付出,讓始終默默旁聽的我偷偷感動。在薄霧樹林裡的這個下午,既是理論研討,也是聊天、觀念的交流,搭配教練的補充說明,非常充實。飯飽話足,我們再度準備輕裝動身深入林道。此時教練丟出一個問題:要帶什麼裝備。這小小問題,連結到上午經過的兩處困難地形,因此又讓不知前方地形狀況的隊員們再度七嘴八舌了一番。除了水袋、飲用水、乾糧等個人裝備之外,隊員們決定,繩索、扣環、砍刀都一併帶著。
出發不久經過一處範圍較大的崩壁,大家小心通過並無大礙。一個多小時的林道散步巡禮,看廢棄聚落苗埔,看樹看霧看花看草,相較於先前陌生、未知、緊張的心情,此時大家的步調不都自覺優雅的慢下來。放鬆也是最容易掉以輕心的時刻。原以為下午就準備這麼輕鬆愉快度過,沒想到在通過大雪壁時,突如其來的呼喊聲把大家從夢幻中拉回現實,有隊員滑落受傷,在崩壁動彈不得。隊員們即便不知如何是好,還是得硬著頭皮面對處理。慌亂之中,教練還不忘給忙得昏頭的隊員們丟出新問題:傷患所在地點有無危險性?隊員在現地協助處理有無危險?傷患傷勢如何?能否自行移動?如何協助傷患移動?隊員是否能處理傷勢?隊員如何分工協助?…
要將一位稍微移動就痛得哇哇叫的傷患移動至安全地點,讓隊員傷透腦筋,更何況離營地還有一段路程。幾位隊員們開始協助整理較平緩的路,好讓傷患能被搬運至林道上。繩索與繩結法未用在困難地形通過,在此時派上用場,緊急傷患背負。隊員們使出渾身解數,用不太熟練的繩索技討,製作簡易擔架。
距離營地雖不遠,林道路況亦不差,八、九位隊員齊力搬運著傷患,仍顯費力,需隨時調整重心。
下午的意外處置課程,由盡責的天財教練扮演傷患。不論哀號疼痛、行動不便、簡陋擔架使用,全程以假亂真賣力演出。最後終於抵返營地,隊員們為教練獻上最大的感謝。
入夜之後的寒意,讓大家忍不住想往睡袋裡鑽,能讓大家圍坐在一起的,只有火的力量。現代人用慣了瓦斯爐與電子爐,連烤肉都能用噴燈快速升火。到了野外,沒有方便的工具與木碳,升火變成頭痛的一件事。既然不會,就是學習最佳的機會。大伙跟著教練,從選擇升火營地,撿拾枯枝、柴薪。從細木屑、松針、松果、細枯枝、中材、粗木依序堆疊,預留供氧的通風口。點火之後,維持穩定的火源,讓中材進入燒烤狀態。後續還要注意許多繁複細節,才能讓營火順利、持續燃燒。實際參與在中海拔高濕度的樹林中升火,經歷數度火源將滅,才知升火之難。而老師挑選薪材、調整柴堆、增添柴火的一舉一動,也成為隊員們仔細彷效教材。營火燃起,今夜的批鬥大會再度火熱展開。
上攻或下行?
第二晚的批鬥大會有營火加持,延燒至午夜。第三天一早,本隊維持前兩天不急不徐不知道教練要出哪招的步調,享用樹林佐晨露鳥嗚早餐。然後,教練丟了兩個選項:上攻或下行。大家研究著等高線地圖,不熟練地商議著這兩個天南地北的選項。上攻或下行各有支持者,光是要隊員表決或領隊決定就讓大家拉鋸半天。面對意見不同,每位隊員有各自的處理方式,或許也因為沒有絕對的對與錯,堅持自已的選擇、配合、拒絕溝通都是選項,唯一的共識就是始終沒有共識。教練在討論過程中還不斷火上加油提出質疑與反問,逼得大家得硬著頭皮面對意見衝突的核心點。到底如何決定並沒有絕對答案,專業的獨裁與非專業的民主到底有何不同?因討論過程而衍伸出溝通、領導、團隊意識的練習,讓這段被逼著鬥嘴的時光更有義意。
下行
決定目標後,大家開始整裝、復原營地,準備再度上路。原本躍躍欲試準備積極上攻的隊員認為下行較輕鬆簡單,不禁面露失望。不過,走沒多遠,那份失望就被茂密的咬人貓和困難地形趕跑,消失的無影無蹤。
任務:
行經一處地勢平緩的松樹林,教練要大家拿出地圖,找到目前位置。接著出了一道任務:南切700m,然後往東切回林道。P.S.輕裝。
聽到輕裝,感覺昨日悠哉午后,教練模擬隊員滑的落狀況再度浮現。隊員們不敢小看輕裝兩個字,謹慎地檢整裝備,然後圍在一起仔細研究等高線地圖。
穿梭在中海拔的樹林中,偶有視線開闊地,但要將視線所見的三度空間與平面地圖做對應,實在不簡單。教練默默地跟在隊伍中,觀察隊員如何判斷。偶爾隊員們摸不著頭續討論時,教練才提出問題,引導隊員思考。小小一道任務,地圖上幾公分的距離,隊員們經過溼滑的溪溝、危險的陡坡、劃傷人的草叢…就在不太確定方位、數度走過頭與氣喘噓噓中,終於聽到伍老師的呼喊聲,探回林道。
享用過這段探勘的苦頭,走在林道上倍感香甜。天黑之前,我們回到今日休息的營地,此時教練又丟出一道題目:今晚不搭帳棚睡天營。”不用懷疑,不搭帳棚!”大家雖摸不清楚頭續,還是得接招。要能好好休息,仍是有許多事要忙。既然是一個隊伍,群體與個人事務就需區分優先順序。大家先一起整理營地、搭天幕、收集薪柴,公共事務完成,才開始料理自已的活兒。大伙忙著祭拜五臟六府的同時,伍老師已升起營火。入夜之後的樹林一片漆黑,只有營火有股魔力能凝聚大家。今晚的批鬥大會,精采呈度更甚前兩晚,除了不間斷分享的熱茶、可可、水果、點心,伍老師帶頭唱著讓隊員們搞不清楚年代的老歌民謠,讓大家的歌興隨著營火熊熊然燒,即便沒有KTV閃亮的水晶燈與喇叭助興,仍一首接著一首,把腦中的老歌、兒歌、民歌、流行歌全翻攪出來,送給黑夜,送給樹林,送給在場每一位伙伴。
昨夜的暢快引吭,像是為學員們打了一劑助睡針,沒有帳棚的夜晚,在火堆、樹旁,仍究睡的香甜。原本擔心會與神祕動物發生第三類接觸,好像成了杞人憂天的多餘煩腦,完全沒有人發現營火在半夜就已靜靜的熄滅。
天色漸明,林間的鳥叫聲呼喚隊員們起床,今天訓練再度展開。”從這條稜線上去,橫渡下切…”今天的領隊接受了指示,腦子還在準備組織與思考,教練如同前幾天一樣開始丟出問題”領隊,今天要去哪裡?””你要從哪裡上稜線?””怎麼分配隊員?…”看著地圖上一釐米不到的位置攤在眼前,“呃…“領隊一時不知如何回答。幾位隊員見狀,自告奮勇分別選了兩三處路線探路。從沒有路的地方選擇路線,除了經驗判斷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,隊員們以幾個不同的選項嘗試,更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選擇。今天上爬的稜線地勢較寬,隊員們不熟練地想要從地圖上判斷方位,卻因忙著鑽跨爬切過枝葉茂密的樹林而錯過預計要下切的位置。教練不慌不忙地跟著隊伍,讓隊員們繼續在茂林迷霧中摸索。越走越深,隊們員開始發覺不對勁,一番討論後決定往回走,似乎是迷途多走的這段路也有了用處,讓隊員們更確定要找的位置。
回到人間:
下午的目標,要回到思源埡口,領隊仍需指揮隊員,從沒有路徑的山林裡,依尋地圖返回人間。原以為踏上歸途可以鬆口氣,結果完全不是這回事,稍不留意就錯過預計要走的方向,陷入迷團。距離地圖上公路的位置越來越接近,即便已可聽見車輛通過的聲音,仍需踩好每一步,返回人間的最後一課,山告訴大家,掉以輕心是安全最大的敵人,謹慎至上。
行經台七甲線,從勝光派出所走回今日集合地點思源埡口派出所。腳下這條路是日治時期為了控制原住民而開鑿的埤亞南越嶺警備道。思源埡口(埤亞南鞍部)是大甲溪與蘭陽溪的分水嶺,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之間的鞍部,先前搭車總是匆匆經過,今天終於有機會徒步慢走,賞景思源。
廢棄的思源派出所,是日治時期的埤亞南駐在所原址,房舍已改成水泥建築。因活動事前進行除草作業,讓矗立於四週的砌石駁坎能從荒湮漫草中重見天日。埡口的風勢強勁,站立於派出所前的駁坎中,頂著強風,想像近一世紀前,日警亦站立於此置高處,監督著以山林為家的泰雅族人…
在山上的最後一夜,沒有熊熊的營火,隊員們把握溫暖圈坐在一起的機會,似乎想延續昨夜暢快高歌的感覺,毫不留情地掏出自已的點心好料,獻上自已的過往故事。偶爾抖出的嚴肅話題,伴著點心、熱茶與幽默玩笑,也能盡興下肚,繼續深入…
記得第一天上山時,伍老師說了一句話:如果上山沒學到東西,下次不要跟著我爬山。回想這五天,兩位教練不急著把知識塞給學員,反而以緩慢的步調搭配最強的心臟,擴大安全範圍,讓學員以自已所會的知識技能嘗試,教練再視情況給予指導協助。藉由不斷挑戰、嘗試,經歷錯誤與失敗獲得經驗,再透過反思檢討,重新組織思緒,若再遇到類似的狀況,才有可能做更好的判斷與處理。其實這幾天在山上遇到的各種狀況,沒有是非絕對的答案,都只是學習的一部份,在整個過程中用心投入、參與探尋、摸索,絕對能有豐富的收獲。快不來,急不得,只能一點一滴細細領會。
五天沒見面的同學們,在宜蘭高中再次聚集。大家興奮地分享這五天經歷的點滴。同樣的教學主旨與架構,藉由不同教練、不同教學方式、不同地點、不同學生,產生不同的激盪,讓這場登山安全訓練更多元更豐富。
精彩充實的活動背後,是默默辛苦的承辦與行政組。今年擔任總教練,被戲稱雨神同在的文泉教官,直到結業的最後一刻,還是殷殷切切地期盼各校的登山社同學們,能透過此次的活動,彼此刺激、交流、互助、成長。
學生們有所收獲,就是師長、教練們最大的鼓勵。經過五天山林的洗禮,或許更能體悟老師們在始業式分享的所以然。
活動的結束是另一個新的開始,感謝教育部長官支持,辛苦了統籌規劃的師長,用心帶領的各位教練,扛起安全重任的教官們,還有一起參與的學員。期待大家的學習成果能凝聚成一股正向的力量。
還有最重要的…山上見。
發表迴響